火狐游戏体育:葛均波院士:心血管疾病治疗下一个十年方向展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整体预期寿命的延长带来人口老龄化,我国的疾病负担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和老年性疾病为主,其中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在2022西子心血管联席会议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综合分析了当前冠心病介入领域和瓣膜介入领域的发展现状,同时以泛血管医学的概念和模式逐步引入其对于心血管疾病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目前,血管疾病按照供血靶器官分别进行研究和治疗,尽管不同器官的血管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殊之处,但因为拥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国内外学者认识到了按单个部位进行研究和治疗的局限性,因此提出应从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理解和研究此类疾病,并逐渐演变出“泛血管疾病”的概念。

  泛血管疾病是指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广义的泛血管疾病还包括小血管、微血管、静脉以及肿瘤、糖尿病和免疫相关的血管疾病。泛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肥胖等。

  动脉粥样硬化是泛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内膜脂纹、纤维斑块或粥样斑块形成,主要累及大动脉、中动脉,并继发斑块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动脉瘤破裂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等病理改变,从而引发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的下肢缺血和心脑血管死亡。

  泛血管疾病是系统性疾病,防控理念强调从单一评估到综合评估、从局部评估到整体评估的系统性防治。而系统性防治需从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特征入手,区别泛血管生理年龄和生物学年龄,强调重视泛血管老化及泛血管疾病评估,对系统性因素进行整体防控,通过整合泛血管综合预测治疗以建立评价体系。

  近年来,在传统的无创和介入影像基础上,不断涌现出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分子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术者对泛血管疾病的认知,尤其是检测炎症的影像学技术在泛血管疾病的诊断、风险预测和指导治疗的全程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虽然干预患者危险因素可以避免或阻止泛血管事件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然而部分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仍未能避免,即存在泛血管事件的残余风险。

  根据泛血管事件残余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分为残余胆固醇风险(即LCL-C≥70 mg/dL或1.8 mmol/L)和残余炎症风险(hsCRP≥2 mg/L)。针对泛血管疾病残余风险的药物治疗现如今已取得了巨大进展:IMPROVE-IT研究结果证实了依折麦布降胆固醇的有效性;此外,FOURIER研究和ODYSSEY OUTCOMES研究为PCSK9抑制剂大幅降低LDL-C水平提供了有力循证依据;另一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CANTOS 研究首次证实了白细胞介素(IL)-1β抗体Canakinumab可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合并高C反应蛋白人群复合终点事件风险和MACE风险;COLCOT研究和LoDoCo2研究则为秋水仙碱在控制残余炎症风险方面进行了论证。

  此外,近年来也有诸多研究从降脂、降糖和抗栓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以进一步降低泛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在降脂方面,2019年发表于 JAMA 的一项研究内容显示应用PCSK9抑制剂将LDL-C降低至50mg/dL甚至30mg/dL都仍然能为患者带来获益,且另一项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在他汀基础上加用PCSK9抑制剂能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在降糖方面,SGLT2i能通过增加肾脏对尿糖的排泄,从而有效降低空腹血糖,该药物现已被证实具有系统性改善早期血流动力学以及直接的心肌和心血管保护作用。在抗栓方面,抗血小板+抗凝双通道治疗策略对于降低缺血事件的临床效用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其也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仍需针对患者实际情况慎重选择合适策略。

  冠状动脉疾病(CAD)是一种以心外膜冠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聚为特征的疾病,属于泛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作为当前最有效的CAD介入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自2009年以来,我国每年PCI例数持续攀升,至2018年为止,从22.8万例达到了惊人的91.5万例。在这一过程中,冠脉介入治疗也先后发生了四次革命:1977年Gruertzig教授首创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开辟了冠心病介入治疗新纪元;1986年-1987年间法国医生Jacques Puel和瑞士医生Ulrich Sigwart共同报告了手术临床PTCA后植入支架,介入诊疗进入BMS时代;2003年-2004年间,为解决BMS支架内再狭窄问题,药物洗脱支架(DES)应运而生;现如今,随着完全可降解药物支架(BRS)和药物涂层球囊(DCB)的诞生,冠脉介入领域将正式进入“介入无植入”的全新时代。

  目前,国内完全可降解药物支架的研发已赶上国际潮流,从第一个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到Firesorb支架再到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我国冠脉介入领域在可降解支架方面投入的大量精力已取得了可观回报。作为诞生于“血管功能恢复治疗(VRT)”理念的支架,BRS已被证实利大于弊,而其目前大多数“弊端”(包括支架机械性能、通过性、可视性、支架断裂、病变适用范围等)在于其材料及技术工艺,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均可以逐步克服。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诞生的诸多问题如,BRS是否适用于所有病变;BRS的远期预后如何;BRS植入后的DAPT时长是否需进一步延长等,仍有待进一步考证和解答。

  另一方面,随着冠脉内功能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冠脉介入领域正在逐步迈入“精准PCI”时代,并得到了诸多临床研究(FAME 2等)的循证证据支持。作为可以精准指导介入治疗的技术,FFR可以辅助临床术者从冠心病患者中筛选出存在功能性缺血的患者,从多支病变血管中分辨出功能性缺血且需要干预的血管,从多处病变中找到功能学缺血、需要干预的病变并精准定位。在其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新的FFRs(NHPR、Angio-FFR和FFRCT),它们代替了传统的压力导丝和药物激发,给临床术者提供了更多可靠的指导建议。随着相关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功能学评估也受到了多国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推荐,我国也于2016年时首次发布了《中国FFR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术者正确应用功能学评估指导PCI手术,并结合相关临床实践情况和研究结果于2019年再次发表《中国FFR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对内容进行了更新、补充。

  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患,其介入治疗目前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为代表的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进展尤其迅速,是先进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一大亮点。以国内原创瓣膜介入器械(Venus-A、VitaFlow、J-valve、Taurus one)为基础,我国术者在TAVR领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优异成绩,共20多个省市内有400余家瓣膜介入中心,累计完成超过18,000例TAVR手术。随着近期重要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无论是TAVR球扩瓣还是自膨瓣的适应证均已扩展到全风险范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

  在二尖瓣疾病领域,COAPT研究结果的公布为心衰合并严重继发性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尽管其仍存在一定争议(MITRA-FR研究结果),但该研究里程碑式的地位难以撼动,即使其代表的是高度选择的人群,也表明至少有一部分继发性二尖瓣反流人群可通过MitraClip治疗获益。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当前TMVR的循证医学证据仍然比较欠缺,但由于其设计理念的天然优势,随着理论认识加深、持续器械创新及更多研究数据的公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TMVR 可能成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治疗的新范式。

  第六届OCC会议期间,葛均波院士团队成功挑战了中国首例MitraClip植入,标志着我国二尖瓣介入治疗领域正式拉开序幕。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TEER)是当前治疗二尖瓣反流最重要也是最普及的手段,我国现有二尖瓣TEER器械包括MitraClip(2020年6月上市)以及原创研发器械ValveClamp(已完成临床试验)、Dragonfly、ValveClasp、Neonova、淇麟系统和NovaClasp等。

  在三尖瓣疾病领域,因其相当高的发病率及外科手术死亡率,针对其相关的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探索正迫在眉睫。目前,国内外已涌现大量TR治疗策略和器械,我国自主研制的器械包括LUX-Valve系统、K-Clip™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等。其中,LUX-Valve系统是经右心房植入,因此其尺寸选择是依据有效瓣口面积以避免人工瓣过大影响右室功能,而其锚定也不依赖于瓣环而是利用三尖瓣瓣叶和人工瓣裙边贴合、粘连以纠正瓣周漏,目前已进行了首次临床植入并取得了相当理想的预后效果。而K-Clip™经导管三尖瓣环成形系统则能通过介入方式简单巧妙地还原Kay’s开胸术式的手术模式,对于功能性三尖瓣反流采用先折叠后收缩的方式以减小瓣环的环向直径、增加瓣叶并置边缘从而达到改善三尖瓣反流的目的,目前该系统已于2021年间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团队牵头完成了早期临床研究和首例临床应用,并荣获HCA(HealthCare AsiaPacific)2022心血管类年度创新器械奖。

  与此同时,针对肺动脉瓣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探索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对于严重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尤其是复杂先心外科右室流出道成形术后合并严重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可通过经导管肺动脉瓣植入术(PPVI)进行有效治疗,但现有国外瓣膜却并不适用于中国患者的解剖学结构。就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Venus P-Valve瓣膜应运而生,在其相关中国和全球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了极佳的优势,现已获CE认证和NFDA批准。

  在众多瓣膜介入手术中,全球经导管主动脉瓣介入技术发展得最为成熟、独占鳌头,开展例数超过125万例;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手术紧随其后,但仍存在断层式差距(>15万例);而经导管肺动脉瓣和三尖瓣介入手术则相对较少,分别为>2万例和>1万例。随着国产器械的研发和转化,中国大陆将成为瓣膜介入治疗的新阵地,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在这片广阔的新阵地上的丰硕成果,将对瓣膜治疗经验的丰富、治疗技术的成熟做出积极贡献。

  全介入是当前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未来梦想,但仍需要更多努力;与此同时,外科手术也不会消失,仍是介入治疗的坚实后备和后盾。从模仿、改进再到原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正在走向世界,而AI赋能将为中国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创造更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当前医疗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为AI应用提供了强大驱动力。作为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AI的临床应用现已初见成效(包括血管介入机器人、增强现实技术的导管室应用等);未来,AI将渗透入冠心病诊疗的方方面面,在其辅助下,将建立全新的诊断、治疗、人群健康管理、预后随访的临床心血管疾病诊疗体系,为广大患者带来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诊疗。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