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游戏体育:5类心脏病可以介入治疗!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介入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选择。晚报电话医生、苏大附一院大内科主任及心内科主任杨向军介绍,现在有五类心脏病都可以通过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最大的优势是,避免外科手术带来身体创伤。

  读者:我母亲患有、房颤多年,常年服药、多次住院,多方求医,一直没能根治,房颤发作时心率快达200次/分钟,异常痛苦。医生建议我们手术治疗,我们想了解一下,哪种手术方法比较好?

  杨向军:你母亲的情况可以采用心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持久房颤可使心功能减退,或使原有心脏病者发生心力衰竭,还可使心房内血栓形成。如发生栓子脱落即可造成心、脑、肾或他脏器的血栓栓塞并导致严重后果。房颤的治疗手段以往主要有药物和外科手术。外科治疗创伤和风险大,现在临床上已经基本不用。现在房颤的治疗主要是靠药物。药物治疗的缺陷是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大且效果有限,因此通过微创介入的方法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已经成为目前最具前景的治疗手段之一。治疗中,医生将运用心脏三维电生理标测技术,精确定位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通过周围静脉血管将直径约2.5mm的导管送入心房,经过消融放电(加热),形成环形的疤痕,将异常激动的病灶围困在肺静脉,使之不能外传,从而阻断异常节律的传导路径,摧毁引起房颤发作的病灶。

  杨向军:冠心病是现代健康杀手,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现在日新月异的心脏介入治疗大大遏制了冠心病的肆虐。介入治疗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采用导管微创的方法介入人体不同部位,对疾病进行检查或治疗,使一些创伤大、危险性大的手术微创化、安全化的介入治疗,可以治愈大部分的心脏病——可以说,介入治疗是让成人在清醒认知中,婴幼儿在香甜的睡梦中摘掉了“心病”的帽子。冠脉支架无论在增加患者生存率还是提高生活质量方面,都有着突出的优势,医务人员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现在的心脏介入治疗更有效也更安全。在介入治疗出现以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为10%;有了介入治疗,降低到5%以下,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现在有五类心脏病可以通过介入治疗康复,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狭窄(先天性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不过,介入治疗虽然是解决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绝不是一劳永逸的手段。也就是说,无论是否进行介入治疗,要保护心血管,需要长期的预防,包括积极用药、调整生活方式。

  患者:我上个月体检,查出来血压偏高,上压为130mmHg,下压为95mmHg,我心里很紧张,想请教杨教授,是否需要马上服用降压药?像我这种刚开始血压高的人,应该服用什么降压药,是不是越贵的药,效果就越好?

  杨向军:常听病人问医生,血压开始变高,是不是需要开始用药物来降压?总的来说,在生活方式干预后,也就是说改变生活方式如调整、戒烟、减肥等过后,血压还是居高不下,这时高血压患者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具体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应该开始使用高血压药物:收缩压持续≥160mmHg或舒张压持续≥100mmHg者,应开始降压药物的治疗;收缩压持续在140-150mmHg或舒张压持续在90-99mmHg之间,如果有靶器官损害、已诊断有心血管病、糖尿病或10年内冠心病的危险≥15%者,也应开始降压药物的治疗。至于如何选择常用降压药和初始降压药,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有: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α1受体阻断剂、中枢降压药等七大类药。任何一种降压药都有副作用,只是各类降压药的副作用的大小、种类不同而已。所以,选择药物时,降压是第一要考虑的,其次才是副作用、药品价格等。高血压患者在初始选择降压药时,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地选择用药。如糖尿病患者就不宜选用利尿剂类的降压药。一般来说,初始选择降药时应先从小剂量开始,以减少不良反应。因为降压药的不良反应为剂量依赖性的,当剂量从小逐渐增加到中等量时,药效也逐渐增加,到中等量后药效增加就很小,而不良反应和毒性可呈对数级增加。所以在初始服降压药时应该选择既可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又能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最小的有效剂量。如果所选择的第一个药物的疗效不理想,通常宜加用小剂量的第二种降压药(不同类型),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因为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小剂量的降压药,其协同作用不仅可增加降压效果,而且可使不良反应率降低及不良反应程度减小。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用于脑路瘀阻,中风偏瘫,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脑血管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详细]

  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增加脑血流量。用于脑络瘀阻,中风偏瘫,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脑血管后遗症,冠心病心绞痛属上述证候者。[详细]

  声明:39健康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及选购请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