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游戏体育:聚焦医疗领域发展 政协委员贡献“金点子”

  温州网讯 荣获全国首个国家医防融合试点城市、全国首个老年健康重点联系城市、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成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新增三甲医院2家、县级三乙医院4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从5个增至9个;全力推进16项省市民生实事落地,深化普惠托育扩容提质和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2023年,温州立足“健康温州”建设,解决群众“看病烦”等核心问题,加快建设市域卫生健康现代化。

  为聚焦医疗领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来自温州卫健系统的市政协委员们纷纷贡献“金点子”。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亟需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一起构筑起学生心理健康防护网,共同守护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作为长期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工作的专家,许慧清建议很有必要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比如邀请高校、医院等心理专家为教师、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和技巧。家长也能了解学校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

  目前,我市还缺乏校园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对此,许慧清建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整体规划,明确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确保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和整合。同时依托温州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指导中心等单位,进一步整合医院精神卫生专家、心理咨询专家等医疗资源,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为全市大中小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咨询老师、辅导员等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与技术指导。

  手术机器人是医疗机器人的一种细分领域,可通过清晰的成像系统和灵活的机械臂,以微创的手术形式,协助医生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目前手术机器人已大范围的应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心外科、妇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多个临床领域。

  据了解,温州地区每年完成的机器人辅助手术已超过1000例。上海、北京、湖南、广东、江西等地已经将机器人辅助手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蔡振寨建议将机器人辅助手术及其相关的一次性耗材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而助力温州医疗高地建设。

  为加强行业规范,蔡振寨建议,应规范及细分机器人辅助手术的收费;建立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准入及批准制度,掌握严格的适应症;实行机器人手术占比的控制,比如这家医院一年总的手术量多少,按照上一年度的病种分布,测算适合机器人手术的比例是多少,以免机器人手术滥用。

  市政协委员,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执行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

  目前,我国高度近视(近视度数不小于600度)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致盲性眼病的主因。

  “不同于低中度近视,如不及时进行科学干预,高度近视可能会引起近视性黄斑病变、视网膜脱落、白内障、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陈洁建议,要为高度近视学生每学期安排一次全面的眼健康体检,尤其是眼底(视网膜)的全面检查,包括眼球屈光度、眼轴、角膜曲率等眼生物参数动态监测,严密监测眼轴和屈光度增加对眼底和视功能的影响,及时有效地发现眼病苗头,避免发生更严重的眼部病变,防范和降低不可逆性视觉损害。

  同时,要重视未近视、低中度近视学生的视力变化,以屈光矫正和控制近视进展速度为首要目标,避免或延缓高度近视的发生。针对有高度近视家族史和遗传风险的人群,要开展早期基因遗传筛查区别诊断高度近视和遗传眼病,评估发病风险,做到高度近视及其并发症的科学评估、精准诊治。

  当前我市口腔医疗资源短缺,发达国家每百万人口牙科医生人数419~818人,中国仅为131人,温州则为90多人。

  “全省口腔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比如杭州的口腔专科医院及综合医院口腔科的数量远超周边城市,牙椅数约占全省二分之一。”潘乙怀建议优化口腔医疗资源区域布局,有效带动学科整体发展。如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为龙头,打造浙南闽北口腔医学中心,提升温州市口腔医疗服务的吸收和辐射能力。

  目前,我市民营口腔医疗机构有760多家,是医疗资源非常有力的补充。对此,潘乙怀建议,应加强各级口腔质控中心建设,提升对民营口腔从业人员的培训、指导;发挥口腔医疗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口腔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引导行业自律;加大卫生执法力度,查处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规范全市口腔医疗市场秩序。

  相较于我市城区大医院以及市区周边基层医疗机构,偏远地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整体基础较弱,诊疗水平亟待提高。

  对此,俞海波建议鼓励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通过在职进修、继续教育、学位提升等方式持续提升专业方面技术水平;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协同建设,逐步的提升公众对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满意度;组织专家不定期开展义诊和教学,深入当地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他们的诊疗能力。

  为方便群众就医,他建议偏远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如推出“弹性门诊”等特色服务,诊疗时间与偏远地区生活节奏符合,以方便非急危重症患者就诊;深入敬老院、社区、农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义诊、健康知识普及和生活护理,把关心关爱老年人落到实处;有规模的偏远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探索“医养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以保障偏远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慢性病,康复、营养和护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年病防治有赖于老年综合评估,但目前大部分评估项目收费未纳入老年人诊疗的医疗报销和医保范畴,我市现行医疗服务项目中仅1项适合老年群体评估。

  据了解,老年综合评估包括正常的情况调查、睡眠质量、心理状况、营养、体能体力等多个角度详细的细节内容,可为老年人进行有关高危因素和健康问题排查。而评估结果将帮助医生和护士科学制定治疗和护理计划,从而更好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完成老年综合评估大约需要2小时。

  对此,陈婕建议全方面提升对老年综合评估的重视程度,建立并规范评估收费管理体系,逐步扩大对评估项目的医保支付范围乃至实现全覆盖,形成老年综合评估与老年医学科特色模式,作为全国首个“老龄健康重点联系城市”建设工作的创新实践,从而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助力老年友好城市建设。

  2023年,我市深入推动中医基层化,共建12家旗舰中医馆、36家中医阁,让群众更便捷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但大家还是经常感慨:好中医越来越少。

  为此,孙云认为,基层中医药人才“招不来、下不去、留不住”是问题的关键。她建议多渠道培养培育,拓宽中医药人才发展新路径。如加快建设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临床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补齐我市中医药教育短板;加强国家中医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扩大招生,尤其是针对基层医院,可通过基层定向培育、加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建立临床师承教育长效机制。

  孙云建议,市级三甲中医院作为龙头重点打造,应发挥“领头雁”作用;以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中医阁作为基础,县级中医院作为骨干,形成“雁阵模式”,“我们的目标就是乡乡建有中医馆,馆馆都有中医人,村村都有好郎中,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的示范县。”

  中医好?还是西医好?其实是中西医结合更好!但目前中西医在理念、方法、技术方面还未充分显现出协同发展成效。

  对此,姜文兵建议练好中医内功、增强中医内力。如系统推进中医临床重点专科(优势专科)建设,做足临床及研究储备,充分提炼和融合中医理论精髓,指导临床创新;打造高水平中医团队、高认同的中医品牌,加快形成中医“拳头病种”“特色招牌”,打造中医药区域新高地。

  在中西医临床协作的人才教育培训方面,姜文兵建议搭建多种形式的中西医团队沟通交流平台,如交叉论坛、青年沙龙、干部交流、“西学中”“中学西”培训班等,开展经常性高层次交流等,提升开展高质量中西医协同可能性;设置包括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在内的基层紧缺专业特设岗位,引导和鼓励优秀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

  对此,姜德国建议全面推广温州市心理援助热线,在社区、城市书房、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空间融入社会心理服务功能,打造步行半小时可达的心理健康服务圈;将心理健康检查纳入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企业职业健康体检,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方面推进中小学生“温心健康”行动,对老年人、妇女和残疾人开展全覆盖心理健康筛查,源头上加强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管理。

  此外,建议由市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牵头,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合会诊制度,构建“防控+数字+服务”应急处置模式;依托“温心在线”系统,迭代升级“瓯越心港湾”小程序平台,整合优化现有线上心理健康服务数字资源,提供一站式连续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