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游戏体育:良医 外科医生真的会消失吗?

  “不需要医生操作、机器人独立为病人做手术,我认为十年之内就能实现。”7月23日,数十位来自上海各家医院的外科专家参加了首期“华亭书院系列学术活动”。活动开始之前,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沈柏用与记者谈起外科医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现代手术走过两百年的历程。200年间,“外科医生”从剃头匠变身自带光环、受人追捧的手术台绝对权威,但随着慢慢的变多的介入治疗技术出现,“手术”不再是外科医生的“独门绝技”,“外科医生”的定义和价值正在发生改变。

  特别是AI在外科手术上的应用,很可能进一步瓦解外科医生过去在手术台上的权威身份。接下来,外科医生真的会消失吗?什么是外科医生最核心的竞争力?未来看病模式改变将如何改变外科医生的职业定位?“华亭书院”活动中,上海最有一定的影响力、最活跃的一群医生,展开了他们的讨论。

  近二十年,中国普外科迎来迅猛发展的时代,规范化的诊疗体系初步建立,标准化的手术技术日渐成形,临床研究初见端倪。世界医学舞台上,国际同行常常对中国外科名医的手术创新刮目相看,中国外科医学在整个世界有了自己的声音。

  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蔡伟介绍,“华亭书院系列学术活动”将每月开展一次,每次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团队围绕一个主题、结合自己的经验,与广大青年学者沟通探讨、教学相长,从专业水平、人文素养、技术革新等各方面,努力促进青年医生学者成长进步。

  “华亭的意思是美丽的大厦,外科学是一座美丽的大厦,是医学的殿堂。”沈柏用教授解释了“华亭书院”名字的寓意。当天,多位上海外科医学界前辈也参加了活动。瑞金医院李宏伟教授说:“华亭书院”这个名称启示我们,外科医生要有文韬武略,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人文精神”。

  沈柏用教授说,普外科进入了新的时代,外科医生普遍专科化,不再是什么刀都能开的外科医生。AI时代的来临,机器慢慢的变多地代替人的工作,如果机器能够完全学会外科医生的手术,终有一天机器就可以独立为病人做手术,它还不会因为疲劳而带来失误。

  “如果倒回十年,很多人还很难来想象无人驾驶怎么来实现,但现在,已经有不少车主在高速上体验无人驾驶的乐趣。外科技术上,人工智能独立操刀手术,可能很快就会实现,我认为十年内机器人就可以独立做手术。到时候也许医生只需要站在旁边监控和保障,但不需要医生动手。”

  他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外科医生更应该传承前辈大师们开拓创新的精神,更应该关注外科医学的人文内涵。“我希望全国各个外科领域中最先进的技术能够在华亭书院这样的平台上与所有人分享,同时也希望我们大家一起讨论怎么样才可以做好外科医学的人文传承。年轻人也可以来吐槽一下你们的辛苦,讲一讲你们学习成长中的烦恼。”

  医院里,有内科病房、外科病房,现代医学专科越来越细分后,病人看什么科往往会决定了接受什么样的治疗,久而久之,医生成了医疗行为的中心。这种情况易引起疾病和病人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就医体验不够理想。

  沈柏用教授认为,这些年医疗观念慢慢的开始发生改变,医疗重新再回到以疾病和患者为中心,治疗团队根据患者的疾病和需求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医生,给患者提供治疗。“年轻的外科医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未来外科医生这样一个职业的荣耀感会减少,以疾病为中心是一个趋势,我们一定要面对这个趋势。”

  医疗的中心回到疾病和病人,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外科医学的精神传承就显得更为珍贵。

  外科手术是人类文明的“理性之光”,医生拿起手术刀切开皮肤、找到病灶、解除病人痛苦的过程,是人从愚昧迷茫到客观认识世界的过程。历史上外科手术的进步,一次又一次突破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也深远地影响了文化、文明的进程。

  如今,外科手术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当手术不再是外科医生的专利,当机器可能代替人手、人脑,当主刀医生不再是唯一权威,外科医学还能继续扛起“理性之光”的大旗吗?“华亭书院”上的讨论将大家的思考引向了更深的层面。

  “当代外科医学是以庞大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作为核心理念的系统工程。”中山医院孙益红教授在“华亭书院”上说。

  孙益红教授和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刘颖斌教授,不约而同地谈到外科医生的“基本修养”。医疗分工越来越细,一些外科医生除了开刀其他的一概不关心,两位资深的外科专家对这样的现象表示担忧。

  “一名外科医生,电解质平衡搞不清楚,休克你认识不足,出凝血的机制你不了解,你想做好一个好的外科医生,我看是不行,所以说‘功夫在戏外’。”孙益红教授说。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楼文晖教授展示了一张非常有意思的图片。图片展示的是2012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个研究提供的数据。

  统计数据形成的曲线显示,根据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手术文章计算,普外科手术创新的高峰是在1850年-1950年的100年间,目前所有成熟的普外科术式大多数都是在那个时代发明的。1950年以后,这本医学杂志上外科手术相关的文章占所有文章数量的不到20%。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如今一名外科医生要想完全创新一种外科手术,难度异常地大。楼文晖教授举例说,一个“胰肠吻合”手术,现在就已经有差不多100种术式,几乎所有可能的手术术式,都已经被做过了。

  外科手术创新的难度,还在于伦理上的要求。一百年前,很多病人真的是在“死马当做活马医”的状态下接受外科手术,这给手术创新带来了空间。但现在,病人的安全被放在第一位,因此手术创新的空间自然变得更小。

  楼文晖认为,创新很难但外科医生仍然需要创新精神。“我觉得应鼓励医学界跨区、跨界的更多交流;另外,要允许不同医生、不同医学中心之间有自己的特色和差异。”

上一篇

previous

下一篇

Next article